国家卫健委建议,应从3岁起注意检查视力屈光状态,建立屈光发育档案,及时发现屈光不正、弱视、斜视等影响视觉发育的眼病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三岁后的幼儿应该每3—6个月定期监测视力和屈光发育情况。
0351-7065120
8:00-20:00
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73号附1-3号
扫一扫
微信关注我们
● 学龄前幼儿:近视“潜伏期”,定期检查是关
很多家长认为,近视都是发生在孩子上学后的事,这其实是近视防控的最大误区。
在我们出生后,我们的眼睛其实是“先天发育不全”的。在幼儿期,我们的眼睛都是处于一个远视的状态。
随着我们的生长发育,眼球才逐步发育完善,眼轴变长,眼屈光度数也才逐渐趋向于正视(不近视也不远视的状态,即正常视力),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「正视化」,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掉的远视度数就是所谓的“远视储备值”。
在这个关键的“正视化过程”中,如果远视储备消耗过快,那么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。
不良的读写姿势、过量使用的电子产品、户外运动的缺乏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孩子的远视储备。
0~6岁的小朋友年龄偏小,表达能力又欠缺,就是出现了眼睛不适的视力问题,家长也很难得知。
那怎么才能得知低龄化小朋友的视力发育情况呢?
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就可以做到啦。
通过定期的检查,持续跟踪孩子眼睛发育情况,并将其与同龄孩子正常值做对比。
如果检查指标显示异常,孩子有近视化发展倾向,家长和医生就能及时采取措施,避免或延缓近视的发生。
国家卫健委建议,应从3岁起注意检查视力屈光状态,建立屈光发育档案,及时发现屈光不正、弱视、斜视等影响视觉发育的眼病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三岁后的幼儿应该每3—6个月定期监测视力和屈光发育情况。
离开自由放飞的学前幼儿园阶段,祖国的花朵们迎来了长达12年的“寒窗苦读”时期。
环境和角色的转变,给眼睛发育也带了新的挑战。
长时间近距离用眼、户外活动时间减少、睡眠时间缩短……
更为繁重的学业压力,只增不减的视觉疲劳,也给近视的发生发展带来了更多可乘之机。
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,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2.7%;其中6岁儿童为14.3%,小学生为35.5%,初中生为71.1%,高中生为80.5%。
其中,小学阶段近视率快速攀升,从小学一年级的12.9%上升到六年级的59.6%,平均每升高一个年级,近视率增加9.3个百分点。
以低浓度阿托品为例,未使用阿托品控制近视的对比组(三角曲线)在2.5年,也就是停药才半年的时候,近视进展就已经达到1.4D,在4个实验组别中,近视进展最快。
在近视发生后,如果不加以干预控制,孩子的近视发展就会像图表中的三角曲线一样,陡峭增长!
当孩子的近视发展来到这个阶段,就已经远超出影响视觉质量这样可以妥协的境况了。
高度近视会带来视网膜脱落、白内障、青光眼、甚至致盲等并发症。
我国致盲的第二大原因就是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。能否有效规避并发症是影响孩子后半生的重大人生议题。
不论是厚重的眼镜,还是增加的近视手术风险,都没必要让孩子去经历一遭。
如果有机会,我们还是一定要竭尽全力让孩子避免高度近视。
不只是儿童青少年群体,对于成年人而言,高度近视带来的风险也是同样存在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也应定期检查,有效规避并发症的发生。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