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51-7065120
8:00-20:00
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73号附1-3号
扫一扫
微信关注我们
时间来到20世纪,白内障治疗方法有了质的飞跃,这归功于人工晶体的发明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有飞行员在激烈空战时,因机舱玻璃碎裂,细小的碎片刺入眼睛。令人惊讶的是,进入眼球内的玻璃,与眼球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,没有引发其他病症,相安无事在眼里存在了好多年。
1947年,英国医生哈罗德·里德利在做白内障摘除术时,身边的实习医生灵机一动:“有机玻璃碎片与眼球有相容性,为什么不把它做成晶体的形状,放入患者眼中呢?”这话激发了哈罗德·里德利的灵感。
当时的机舱玻璃材料叫做PMMA。哈罗德·里德利开始用PMMA制作人工晶体的研究。
1949年11月,是白内障手术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,第一代人工晶体诞生了!
第一代人工晶体虽然效果不错,却容易发生晶体脱位,这是因为,手术要做将近半个角膜缘的切口,将浑浊的晶体吸出,再把人工晶体植入,损坏了悬韧带。
后来,人们改良了晶体,做成有支撑的前房型晶体,这就是第二代人工晶体。这样倒是不会脱位了,但是,由于支撑型晶体触及角膜或房角,数年后引发角膜炎、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。
接着,人们用虹膜支撑晶体,这就是第三代人工晶体。第三代晶体解决了之前的问题,但又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、偏位率高的问题。
人们不断找寻新的方法,这时有人想起包裹在晶体外面的那层膜,做手术时把膜连带白内障整个取出来,悬韧带随之失去了作用。为何不保留膜,将人工晶体放入膜里,利用悬韧带本身支撑固定人工晶体,最小限度地改变解剖结构呢?
终于,第四代人工晶体伴随手术方式的改变诞生了,人们不再把整个囊袋取出,而是将囊袋撕一个洞,将里面浑浊的白内障取出,再放一个透明的人工晶体进去。
为了适应更小的角膜切口,折叠晶体诞生了。
这样一来,并发症的问题迎刃而解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类又不断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人工晶体新材料和新工艺。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