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51-7065120
8:00-20:00
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73号附1-3号
扫一扫
微信关注我们
近视手术的发明,是一次“意外”的成果。
1939年,日本眼科教授佐藤接待了一名患有急性圆锥角膜病的29岁女患者。急性圆锥角膜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,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,这位患者的角膜异常突起变成了圆锥的形状,视力急剧下降。
终于有一天,患者突起的角膜不堪眼球内的压力爆破了,眼内的液体流了出来。护士们都吓坏了,但患者却惊奇地发现,她的视力恢复了很多,因为角膜变平了。
佐藤教授从这位患者身上得到了启示,首次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,也就是RK手术。手术方法是把角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同时切开,让角膜中央因周边的膨出而相对变得平坦,这样屈光度数就会发生相应改变,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。
手术早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然而,这种手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,让大约四分之三的病人在接受手术10多年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,因角膜水肿或大泡性角膜病变,而不得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。
20年后,佐藤教授宣布“封刀”,世界近视手术的发展也随之陷入停滞状态。
再次实施RK手术的是原苏联眼科专家弗奥特洛夫,他将RK手术进行了改进。1973年,弗奥特洛夫首次通过角膜前表面放射状切开矫正近视。这是角膜手术成功的开端,对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。他提出现代RK手术最重要的原则:只能在角膜前表面进行手术;保留角膜中央视区越小,屈光矫正效果越大;角膜切开越深,矫正效果越大;建立了手术计算公式,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计算后决定手术量,获得了较满意的术后效果。
该手术很快被推广到其他国家。1987年,我国著名眼视光学专家褚仁远教授专程前往苏联,将RK改良手术引进国内。随后,RK手术矫正近视在全国开展起来。
然而好景不长,经过几年的术后观察,褚仁远教授逐渐发现了改良的RK手术在技术方面的缺陷:手术预测性差、极易产生散光、眼睛经不起一般的暴力冲击以及需要医生精湛的切削技术。因此,RK手术在中国很快被叫停。
RK之后,近视手术发展到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(ALK)。这种术式彻底废除了在角膜制作放射状切口的方法。手术方法是应用微型角膜刀制作一个很薄的角膜瓣,将其掀开,再在角膜基质上进行第二次切割,切割的大小取决于所要矫正的度数。但因为微型切削刀存在误差,且有安全隐患,所以也被淘汰。
友情链接: